2023年已然过半,MIR 睿工业回顾半年以来中国机器人产业的运行状况,发现市场出现了很多新变化,并且有很多业内朋友针对这些变化与我们的研究人员进行沟通。在这里,我将这些变化进行整理,依据MIR 睿工业多年对市场调研的经验,为大家梳理这些变化背后的底层逻辑。
01
人形机器人市场进一步升温
人形机器人赛道火热这个议题其实并不是2023年才开始出现的,早在2022年年中,睿工业就借当时特斯拉准备发布人形机器人“擎天柱”这个话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当自动化市场谈论起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在那篇文章中,笔者着重分析了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脉络,以及特斯拉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的逻辑。当时我们对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其实是持着保守态度的,因为它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比如制造成本居高不下,场景验证也没有很明确,一些技术问题仍需优化等。当时我还算了一笔账:一台人形机核心的电机数量要求很多,根据2021年特斯拉人工智能日(AI Day)上公布的信息估计,特斯拉人形机身上可能要安装40个不同性能的电机。按照600元/个(功率较低产品)来看,也要24000元***,但实际上单价远远不止600元一个,这还没算软件系统和其他各种硬件装置。
但是,一年之后,这个我当初小心翼翼看待的赛道非但没有遇冷反而大有越炒越热之势。甚至有很多二级市场的朋友来咨询,因此,我慢慢觉得这个人形机器人市场并非简单的炒作,于是我跟许多业内人员沟通了,***终我明白了人形机器人背后的核心逻辑。
首先,机器人发展的***要义是代替人完成一些生产生活任务,***终目的是解放劳动力。在这个前提下,人形机器人的产品定位是与我们传统的一切机器人类型都完全不同。
简单来说,传统机器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它的定位一直处在一种辅助生产和生活的工具或者设备的概念,是机械的或者说是简单智能化的。比如工业机器人,它是一个机械手臂式的结构,通过特定的编程和一些简单的机器学习,可以在固定区域,特定场所,做规定而重复的动作,但不具备独立处置突发(非程序内)问题的能力,基本的操作流程就是“人—编程系统—机器人本体“。比较高阶一点的呢可以在上面安装个视觉系统或者其它的什么软件,帮助机器人实现***作业,提**率。
这种工具式机器人之所以能发展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像工业机器人这类工具式的机器人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业态,根据MIR 睿工业数据统计,仅就中国市场,2012-2022年工业机器人销量从2万多台增长到逼近30万台,十年增长了将近15倍,复合年均增长率26%,这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
而与之相对的人形机器人其实发展历史也并不短,1968年,日本科学家加藤一郎就研制出世界上***台真正意义上的人形机器人WAP-1。之后更是涌现了本田阿西莫(ASIMO)机器人、波士顿动力的Atlas机器人、Aldebaran Robotics公司的NAO机器人,Agility Robotics公司的Cassie机器人等一众***的人形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在发展初期就具备了一定的”智能载体“的特点,因为人形机器人需要模仿人 类的视觉、触觉、语言,甚至情感等功能,因此除了一些关节等硬件之外,还会在其中配置大量的智能软件系统。基于此,它能够有机会接入人类现有生活、进入所有人类已经存在的场景、使用所有人类正在使用的工具,并且我们一切的生活和生产都不需要为了这种机器人做任何多余、额外的改变。总的来讲,人形机器人与当初的智能手机一样,被视作下一代“智能终端”而存在。
国内人形机布局企业及机构
值得一提的是,在慢慢了解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过程中,许多人都会认为人形机器人只是以特斯拉为首的厂商进行的一种资本炒作,实际上人形机器人是否真的能像马斯克所说的市场那么广阔,价值那么大都是一个未知。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换一种角度去看:假设我们要管理一座工厂,有两个选择。一是在传送带、工业机器人(手臂)、机床等设备上都装上一部“电子脑”,让它们成为智能设备,甚至各个智能设备之间可以进行沟通与协调。二是让传送带、工业机器人(手臂)、机床等设备都维持原样或者进行简单的数字化改造,但使用一个拥有“电子脑”的机器人去操作它们。出于效率和成本考虑,你会怎么选?
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后者,因为与其把所有工具全部重新设计,不如生产出能模仿人类外形和行为方式的机器人,这就是人形机器人存在的意义和优势。退一万步来讲,即使这个机器人不是人形机器人也会是其他的什么装置,只不过目前人形机器人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它关节更灵活,能适应更多场景,可以集成很多软件系统,且在特斯拉的带动下,凭借其在供应链端的整合优势以及在新材料、电子技术上,自动驾驶等领域的技术积累,有机会实现降低人形机器人生产制造成本的目标。
总而言之,关于人形机行不行的讨论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了,因为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终它不行也得行。重要的是,在未来需要有一个能够把人与工业制造场景连接起来的端口,这个是确定性的,这就是为什么即使市场质疑那么多,依旧还有很多企业布局这个赛道。
02
国产零部件市场资本升温
目前,人形机器人产业存在两个比较奇特的现象:
一,当下人形机器人本体处于领跑位置的玩家,基本上是汽车行业大佬,如特斯拉、本田、丰田,或是科技企业,如小米、谷歌、亚马逊。而看上去似乎更有优势的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发那科、ABB、安川、库卡),以及国内排名靠前的几大机器人巨头(埃斯顿、埃夫特、汇川)反而鲜有入局。
二,当人形机器人概念股迎来井喷时,率先引爆的却还